石門古戰場
五重溪山以西的稜線在靠近石門山時,被四重溪從中切過,形成一狹窄的隘口,如門戶般,因而有石門之名。石門自古即為進入牡丹社與高士佛社的重要關卡。
在此出露的岩層即為牡丹層中的石門礫岩,是構成石門山及五重溪山西半部的重要岩層。
牡丹鄉公所在此建有具原住民風味的牌坊,及停車場,因此極易尋找到此露頭。
在牌坊以西的道路右側山壁,可觀察到石門礫岩中的數次的粒級層及反粒級層的交互出現。
沿牌坊以東的河床底部往上游行走則可發現許多不同材質的礫石,有:輝長岩、輝綠岩、石英砂岩、石英岩、泥灰岩…等。此行我們往上遊走到一具大的枕狀玄武岩露頭後,即原路折返。 此枕狀熔岩噴發的時期約相當於角板山期的火山活動,形成於大陸斜坡。
下述區域地質說明摘自宋國城(1988)「台灣地質圖說明書-恆春半島」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,台北,共77頁。
本地層為夾於下部牡丹層中的水道充填型之砂礫岩凸鏡體。它的砂岩呈深綠色,其組成含有大量的火成岩屑和變質岩屑;它的礫岩中含有屬於蛇綠岩系的礫石,諸如輝長岩,輝綠岩,玄武岩和角閃岩等,以及少量的石英砂岩,石英岩,泥灰岩,片岩和超基性的次圓礫。它的底段以礫岩相夾混雜沉積相為主,向上逐漸變為平行層理砂岩相與薄砂頁岩互層相交替出現,總厚度約190公尺。石門礫岩底部還夾有枕狀玄武岩體。石門礫岩多屬於大陸斜坡上的海底河道,或是斜坡底部的上部沖積扇的沉積環境。
牡丹鄉公所建,「歡迎光臨牡丹鄉」牌坊。下溪路即在張中白老師後方右側路邊的草叢中。 | |
石門礫岩露頭。左側山坡為石門山的東翼,右側為四重溪河床。本圖向東拍攝。 | |
石門礫岩露頭近照。位置在上圖中,停車場的西側岩壁。砂、頁岩互層。 | |
礫石層露頭。在礫石層的底部(右邊)與砂岩層的交界是一侵蝕面。礫石層內部為一顆粒往上變細的粒級層。 | |
礫石層露頭近攝。可由礫石的長軸排列及堆疊方式,大略分辨出水流方向,是由左下往右上流動。 | |
地層柱繪製方法解說。圖中的層態只是示意,並非次露頭的真正層態。
中央大學地質遙測實驗室張中白老師手繪。 |
|
四重溪底的枕狀玄武岩露頭。 | |
枕狀玄武岩露頭。 | |
枕狀玄武岩露頭近攝。裂隙填充物為Chert及Calcite。 | |
參與野外的同學及老師合影。 |